刘禹锡笔下的春天,春色满园 生机勃勃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9:24    点击次数:138

一、《竹枝词二首·其一》

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踏歌声。

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

赏析

此诗以巴楚民歌风格,将'晴'谐音为'情',勾勒出江南春日特有的朦胧雨景。全诗无一句直抒胸臆,却借江水、杨柳、晴雨的交织,暗喻少女心中荡漾的春思。刘禹锡巧妙运用自然现象的矛盾性(东晴西雨),映射人物情感的复杂微妙,展现了其'以景拟人'的创作特色。

二、《乌衣巷》

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。

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赏析

金陵城春日的野草与斜阳下,昔日的豪门宅邸已化作寻常民居。诗人以燕子为时空见证者,通过'野草花—夕阳斜'的衰败意象与'王谢堂前—百姓家'的对比,道尽历史沧桑。春景的短暂与权贵的陨落形成隐喻,体现了刘禹锡作为政治革新者的深沉历史意识。

三、《赏牡丹》

庭前芍药妖无格,池上芙蕖净少情。

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。

赏析

春日洛阳牡丹盛放的绝景中,诗人以芍药的艳俗、荷花的清高为衬,独赞牡丹'真国色'的端庄大气。表面咏花,实则暗喻君子风范——既要有芍药的丰姿,更需具备荷花的品格,方能在世间引起轰动('动京城')。此诗体现了刘禹锡对理想人格的追求。

图片

四、《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》

紫陌红尘拂面来,无人不道看花回。

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栽。

赏析

贬谪归来后目睹长安春日盛景,诗人以'桃千树'的繁茂反讽世态炎凉——昔年自己种下的改革理想,如今已被新贵们践踏。表面赞美春光,实则暗含'树犹如此,人何以堪'的愤懑,展现了其政治诗人特有的尖锐与深沉。

五、《浪淘沙·其一》

九曲黄河万里沙,浪淘风簸自天涯。

如今直上银河去,同到牵牛织女家。

赏析

虽非严格意义上的春日诗,但'万里沙''浪淘风簸'的壮阔景象暗合春季黄河的凌汛气势。诗人将自然奇观与神话想象结合,以'直上银河'的豪迈笔触,抒发了对自由境界的向往。这种超脱现实的浪漫主义手法,正是刘禹锡诗歌的独特魅力。

六、《竹枝词九首·其七》

山桃红花满上头,蜀江春水拍山流。

花红易衰似郎意,水流无限似侬愁。

赏析

以三峡女子口吻,将春日山花之艳与江水之长作比,抒发爱情中的甜蜜与哀愁。刘禹锡突破士大夫传统,用民间方言'侬''郎',使诗歌充满生活气息。'花红易衰'与'水流无限'的比喻,既符合自然规律,又精准刻画了情感的矛盾性。

七、《和乐天春词》

新妆宜面下朱楼,深锁春光一院愁。

行到中庭数花朵,蜻蜓飞上玉搔头。

赏析

这首模仿白居易《春词》的闺怨诗,表面写宫女春日寂寞,实则暗含对自身政治处境的隐喻。'深锁春光'既是物理空间的封闭,更是精神世界的压抑。结尾蜻蜓意象的突然介入,以动衬静,将哀愁推向极致后又悄然消解,体现刘禹锡'哀而不伤'的审美追求。

八、《春词》

新妆宜面下朱楼,深锁春光一院愁。

行到中庭数花朵,蜻蜓飞上玉搔头。

图片

九、《再游玄都观》

百亩庭中半是苔,桃花净尽杏花栽。

种桃道士归何处?前度刘郎今又来。

赏析

时隔14年重游玄都观,昔日的桃树已荡然无存,取而代之的是杏花与青苔。诗人以'种桃道士'影射打压他的政敌,用'前度刘郎'的自信宣言,展现出政治失意后的坚韧与豁达。春景的轮回更迭,成为诗人政治生命起伏的绝妙隐喻。

十、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

巴山楚水凄凉地,二十三年弃置身。

怀旧空吟闻笛赋,到乡翻似烂柯人。

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。

今日听君歌一曲,暂凭杯酒长精神。

赏析

'病树前头万木春'已成千古名句,但其意境正源于诗人对春日景象的深刻观察。在巴山楚水的凄凉背景下,'千帆过''万木春'的蓬勃生机,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客观描述,更是对人生逆境的哲学超越。刘禹锡将个人命运与宇宙永恒相结合,展现出儒家士大夫的终极关怀。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